一臺柴油發電機與寧波舟山港的共舞
“肖總,幾內亞電廠昨日已經正式發電!”昨天下午,收到來自遙遠非洲同事奚斌彬的微信,寧波中策動力機電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永紅懸著的心終于放下。
這是中策集團在幾內亞的第三座發電站,同時也是中策耕耘非洲十幾個國家建設的160座發電站。
這批遠赴非洲的
發電機組,在今年6月搭載集裝箱輪,從寧波舟山港碼頭出發,穿越太平洋、印度洋,經過南非好望角,最終到達幾內亞灣。從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上岸后,再分批運往800公里之外的電廠。
非洲缺電多油,電力市場相對落后。而上世紀末,中國電力生產已出現階段性飽和,以生產柴油發電機為主的中策動力面臨生存危機。
知機識變,因機而變。形勢逼著中策“走出去”尋找新市場。1999年,中策把一臺柴油發電機組銷到了布隆迪,由此打開了非洲市場的大門。
當時,寧波港口遠沒有像現在發達,運輸大型機械設備所需要的開頂箱都沒有。龐大的發電機組只能通過汽車運到上海港出口。“廠里派技術人員像‘保鏢’一樣護送柴油機至上海碼頭,到非洲后,又化零為整重新拼裝搭建。”肖永紅回憶道。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寧波舟山港而言,這一曾經讓中策無措的開頂箱難題,數年之后,終于被破解。
而中策要想在人口最多的尼日利亞站穩非洲市場腳跟,關鍵在哪?
彼時,尼日利亞經濟復蘇,又盛產石油,電力需求旺盛,但當時該國的發電機設備幾乎被歐美的世界500強企業所壟斷。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小企業如何戰勝強敵?
中策給出的回答是“性價比”。
30歲出頭的肖永紅從一名研發技術人員臨危受命于海外事業部。這是一個集技術、銷售、咨詢、服務、培訓、工程、勞務于一體的新設機構,而主打的方向就是遙遠而未知的非洲。
“我們的中速發電機組不僅造價低,質量好,最關鍵的是可以使用尼日利亞自產的重油燃料。”肖永紅說,找到突破口,中策動力通過技術攻關,為尼日利亞量身定制了重油發電的柴油機組。
中策動力找到西非最大的華人財團——李氏集團,說服對方換上了第一臺柴油發電機。
在幫助對方換上“中國心”后,肖永紅和伙伴們并沒有急著離開,而是主動留下來提供后續服務。一年下來,電費比過去節省了三分之二。之后,李氏集團陸續更換掉了近200臺歐美發電機。
找準痛點,精準發力——
中策發電機終于看到了非洲市場大門慢慢敞開。
在國內 ,中策動力的產能得到了充分釋放,機器隆隆,加班加點,一臺臺柴油發電機一下線就被送上早已等候的貨車,迅速開往20公里之外的北侖集裝箱碼頭。
那時,寧波港口依托寧波及周邊地區經濟和外貿的快速發展,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加大集裝箱航線開發力度,增加主要航區的航班密度。
2005年前后,寧波港新開航線40條,創年新開航線數歷史新高。干線在航線中的比重大大高于國內同類港口,基本構成以歐洲線、北美線、中東線為骨干,南美、澳洲、非洲線等為輔助的遠洋干線網絡,實現航線“全球通”。
“家門口就有港口就是這么方便!”肖永紅說,非洲線雖然不是很熱門,但是只要他們出貨,一到碼頭還能直接綠色通道快速通關。
排隊等候“遠嫁”的隊伍中,不僅僅有服裝、小家電、小商品等傳統老三樣,更能看到柴油機、大型船舶甚至軟件等“新勢力”……
這,也悄然揭示著一個事實——
技術含量高的機電類、高新技術產品和和擁有自主品牌產品正在成為寧波舟山港的出口主流。
近百名中策“海外兵團”馬不停蹄地奔跑在非洲各國,尼日利亞、蘇丹,利比亞、乍得……他們身后,一座座電站拔地而起,一盞盞電燈點亮非洲的千家萬戶。
隨后,以服務為保障,寧波中策在非洲市場步步為營,電站的建設、營運和服務,更是在當地贏得了口碑,“中策機”成為“中國機”的代名詞。
“要放眼全球做生意,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那里人口多,市場廣闊。只要我們抓住機遇,在質量、服務上有保證,腳踏實地一頭扎根下來,一定會有收獲。”對于走出去20年的成功經驗,肖永紅一如寧波企業家的低調。
人們不知道,人群中并不起眼的他,曾經一年有半年時間在非洲各國奔波,一年的飛行旅程可以繞地球好幾圈……
而肖永紅的同事王善方,扎根非洲十幾年,初中畢業生的他能說阿拉伯語和當地土語。
人們不知道,一座座電站拔地而起的背后,暗藏著怎樣的篳路藍縷——
在非洲,建電站很辛苦,電站建成后,還需派人駐守。有些建在沙漠中的發電站,只有一名員工留守。大半年時間,無法與國內聯系,想說中文只能自言自語;
這一次,裝載發電機的貨車在幾內亞泥濘狹窄的道路上翻車,設備受損。前方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在缺人缺零件的條件下,及時修復,按時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