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華變槳距風力發電機“給力”南極泰山科考站
在經過1個月的安裝、調試運行等全部任務后,2019年2月1日,泰山站風光柴儲多能互補智能微電網開始投入運行。在科考隊回國后,泰山站的科考設備依然在工作,而支撐它們工作的綠色電能就取自南極的風和陽光
中國南極泰山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之后中國的第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于2014年2月8日建成開站。它主要承擔中山站至昆侖站之間的“中繼站”任務,同時為南極內陸格羅夫山考察提供支持。泰山站位于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距離中山站約520公里,距離昆侖站約600公里,是一座南極內陸夏季科學考察站,冬季進行無人值守的科研自動觀測。
南極洲年平均氣溫為-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56℃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8℃;冰層平均厚度1880米,最厚達4000米以上。泰山站所在區域具有典型的內陸氣候,風大,吹雪嚴重,氣候環境極其惡劣:海拔高度2621米,年平均溫度-36.6℃,最低溫度達-64℃,最高溫度零下8℃;年均風速:6.5m/s,最大風速60m/s。如此惡劣的天氣,對于科考站和科考工作者來說,必須有充足的能源供應。很長時間以來,南極考察基本依靠燃油作為保障。每個考察站都配備多臺柴油
發電機組,輪流發電和檢修,保障考察站全年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電力供應。
各國對南極科考的歷史已經有100多年。目前,共有2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站,我國目前有5個科考站在運行。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由于柴油發電所需,長城站和中山站每年至少需要補給高標柴油350噸,還需要少量的汽油、液化氣等。2008~2009年度的內陸隊考察和昆侖站建設共配備160噸航空煤油。這些燃料主要用于發電、取暖、運輸機械等。因為南極地區使用的柴油必須靠油輪到幾千米以外的霍巴特購買,加上運輸費用耗資巨大,并且每次運送的數量也很有限。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提出在南極建設新能源考察站。
由于柴油發電噪音大,并且不利于環境保護,容易污染極為脆弱敏感的南極地區。因此,在南極推廣應用綠色能源已迫在眉睫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新能源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南極的“風”與“光”開始為科考工作者所關注。
為了擺脫對常規能源的依賴,形成有效的新能源利用機制,助力極地科考事業發展。我國的南極考察站多年來也在不斷嘗試新能源的應用。所以,在泰山站建站之初,中國極地中心就確立了大幅減少燃油的消耗,因地制宜,加大清潔能源的應用比重,實現能源就地取材、循環利用,打造自動化、智能化綠色供電系統,使之成為南極考察站中高科技與環境保護的示范站。
南極地區尤其是泰山站建設地,太陽能、風能充足,充分利用好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的互補特性,柴油發電和新能源系統并網運行,搭建風光柴儲多能互補智能微電網發電系統。光伏發電系統和風力發電系統提供的電能正常情況下(包括極夜期間)可以完全滿足科考站內用電負載的用電需求,多余的電能還可以儲存到儲能系統中,作為備用電源。極端情況下,在新能源供電系統發電量或儲能系統電量不足時,自動啟動柴油發電機發電,待新能源發電系統發電滿足供電狀態時,再次自動無縫切換到新能源系統供電,同時關閉柴油發電機供電。通過智能化管理,適時調配能源供應,保證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考察站的科學觀測設備均可以獲得安全、穩定、可靠的能源保障。